到2020年初,没有人预料到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会在一段时间内禁止自由旅行。随着2月底和3月初的复产,中国已逐步恢复大部分产能。目前,纺织服装行业关注的焦点无非是海外知名度缺乏提升,是否出口转向内销,原油市场走势如何混乱,如何影响聚酯行业以及如何参与国际贸易。下游织造行业。
然而,每个行业的根本发展都与人力资源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家庭用工成本的增加,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遇到用工困难,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合适的用工。
据《长江晚报》最新消息,江宁一家纺织厂的生产车间负责人发现,该厂新一批工人实际上是越南人,是由一个名叫李某的职业介绍所组织的。他们偷越边境进入中国玩“黑活儿”。原因是什么?据了解,2015年5月,江宁一家纺织厂出现用工荒。他们通过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等方式与劳动者进行沟通,因此他们有以下目的。
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近日,全球纺织网记者来到中国轻纺城物流大厦。在对陈师傅的采访中,他了解到,目前纺织厂的员工有老龄化趋势,往往有几个年轻人。去工作了,但不能接受艰苦的环境和工作,几个月后就离开了。在江苏和浙江的纺织企业中,很少有当地人愿意在工厂工作,农民工占全国的一半。
据了解,4月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用工短缺百强”,“缝纫工”、“纺纱工”、“纺织染色工”、“缝纫工”。机械装配“调试工”、“织布工”、“制鞋工”、“裁剪工”是全国工作时间最短的100个职业。
除了上述个人因素无法克服的工作环境等导致纺织服装行业“用工荒”的因素外,行业在宏观层面上也持有以下观点。
首先,舆论导向决定了一些新手不接触纺织服装行业。“一流人才从事金融,二流人才从事房地产,三流人才从事商业”的社会观念,让每个人都觉得“干行业谦虚”,不愿进入这个行业,刚走出校园的“新生”宁愿做房地产销售,也不愿进入纺织厂当技工。
其次,在纺织行业的上游,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相对较高,高端人才短缺。下游,由于工资成本上升的压力,工人们正在寻找合适的劳动力。工人的工资和企业利润的增长之间存在着矛盾。
三是纺织服装产业从发达地区向部分中部省份或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转移。工人返回家乡重新建立稳定的就业机会,导致发达地区纺织服装公司劳动力短缺。
第四,中国目前的“二元”城乡管理体制是以“国内管理”为基础的,将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置于两种不同的管理体制中,各自独立运行。外籍工人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基本上不能同时享有居住权、就业权、受教育权、医疗权和其他与户籍有关的权利,但他们也缺乏发言权。现实的写照。由于这种家庭登记门槛的障碍,个人无法在城市家庭中找到归属感,被限制在城市的边缘。这就是“用工荒”制度的根本原因。
纺织服装行业的就业困难实际上是整个制造业的一个缩影。过去存在“劳动力短缺”。如何解决这一顽固的根源,为2020年及以后的纺织服装行业注入新鲜血液,也势在必行。